- · 《文物鉴定与鉴赏》栏目[05/29]
- · 《文物鉴定与鉴赏》数据[05/29]
- · 《文物鉴定与鉴赏》收稿[05/29]
- · 《文物鉴定与鉴赏》投稿[05/29]
- · 《文物鉴定与鉴赏》征稿[05/29]
- · 《文物鉴定与鉴赏》刊物[05/29]
主观鉴定与孤证证伪也谈古书画名家名作辨伪三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肖燕翼先生《古书画名家名作辨伪三十例》(以下简称《辨伪》)经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已于年前面市。作为文博系统专家摒弃门户之见,直言馆藏作品真伪,一度广受好评。 但此前
肖燕翼先生《古书画名家名作辨伪三十例》(以下简称《辨伪》)经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已于年前面市。作为文博系统专家摒弃门户之见,直言馆藏作品真伪,一度广受好评。
但此前已见几位学者对先生《燕肃《春山图》辨伪》《宋克书陶诗并画竹石小景两本辨伪》《祝允明书法伪作的再发现》等论文较为武断的鉴定考证方法和结论提出商榷〔1〕〔2〕〔3〕。《辨伪》一书涉及赵孟頫、邓文原、俞和等名下多件作品,恰好是笔者研究方向,关注之余,同样发现书中图像分析写作简略,史学考证也较粗疏,又涉及古书画鉴定的方法与逻辑等原则性问题,恐引误从,再作辨析,以为读者兼听。
一、鉴定过程充满主观感受缺少图像分析
全书将主要笔墨集中于貌似“破绽”“硬伤”的考察上,而风格辨伪往往寥寥数语,如《赵孟頫〈六体千字文〉再考》(第50—58页)。
1.列举对照品:“将《六体千字文》一卷与陆士仁《四体千字文》逐体比较。”
2.比较结果:“除个别文字的结构、形态有些变化外,大都不仅‘确有相似之处’,且很多文字书写‘更似模子刻印一般无二’。”
3.作图:“如将四体剪裁成每体一行,排成《六体千字文》的形态,然后加以比较。”(图1左、中)
4.比较结果:“就更能一目了然了。”
5.再将俞和《篆隶千字文册》也如法炮制(图1右):“同样一般无二。”
结论:赵孟頫款《六体千字文》、俞和《篆隶千字文册》都是陆士仁作伪。
从简单例图剪贴直接跳到结论“确有相似之处”“更似模子刻印一般无二”“一目了然”“同样一般无二”,所有文字都只是个人“主观”感受,完全没有具体特征描述和比较的过程。如果排除作者身份,作“感受”检验,这样的感受很难达到“主观”“客”也能“观”的共鸣。
中国汉字,尤其是楷书、篆书、隶书这些偏静态的书体,本身具有稳定的结构、笔顺,书法的传承,又有学习临摹过程,两件题材类似作品之间比较,大概会得出某些方面“确有相似之处”的结论。
从逻辑上说,“相似”是相互的,如果A相似于B,那么B相似于A;“相似”又是传递的,如果A相似于B,B又相似于C,那么C相似于A。凡是陆士仁学习过的人,或有学习渊源的人,反过来都有某些不太重要的汉字基本共性像陆士仁。这种相似换成“李士仁”“张士仁”“王士仁”,也会有很多人得出“确有相似之处”甚至“同样一般无二”的主观感受。按照这个思路,整个明代及以前书法史都可以被臆想成陆士仁伪造。
图1 [明]陆士仁《四体千字文》(左)、赵孟頫款《六体千字文》(中)、俞和《篆隶千字文册》(右)对比
图2 过去被忽视的赵孟頫真印(左)与俞和作伪印(右)存在巨大的差别
图3 《故宫博物院院刊》1994年第2期附图赵孟頫款《四体千字文》局部
图4 2014年论文中的预判赵孟頫款《四体千字文》待定印章“应为俞和伪印”
个人主观感受描述式的鉴定方法,在过去鉴定任务繁重的时候,以信用背书的办法,或可权宜,如果结论也能经得起检验、做得到预见,也不必苛求。但以论文形式对已产生的重大共识轻言可否,主观感受鉴定法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认识论条件下,人们对于鉴定的科学性要求,这就需要一些鉴定原则。
二、鉴定的一般原则
张珩提出时代风格和个人风格是书画鉴定的“主要依据”,而印章、纸绢、题跋、收藏印、著录、装潢等作为“辅助依据”〔4〕,这是现代鉴定学的开端,也是要求。以图像比较作为主要研究方法的古书画鉴定,要讲究科学性,我认为应有以下原则:
1.鉴定要有正确的真伪观
每个书画家思想不同、性格不同、审美观点不同、习惯不同、工具不同、技术水平和能力不同,必然形成特有的风格。这种特有风格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变化性、统一性,区别于其他人,从而可以“识真”;模仿者、作伪者可能在少数局部上形似被作伪者,同样会在多数局部有其个人特有的风格,区别于被作伪对象,从而可以“辨伪”。这是“主要依据”的依据,是必然性的。
之所以存在鉴定困难,是因为我们个人对这种稳定、连续、变化、统一、区别的特征缺乏认识,主要是我们的主观原因,不能怪作伪者水平“太高”。我们暂时没有认识到的这些特征,被称为“隐秘特征”,鉴定工作正是要把这种隐秘揭示为“显著”。
文章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网址: http://www.wwjdyjs.cn/qikandaodu/2021/0708/728.html
上一篇: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生物智慧课堂以的粗提取与
下一篇:浅析文物鉴定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