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物鉴定与鉴赏》栏目[05/29]
- · 《文物鉴定与鉴赏》数据[05/29]
- · 《文物鉴定与鉴赏》收稿[05/29]
- · 《文物鉴定与鉴赏》投稿[05/29]
- · 《文物鉴定与鉴赏》征稿[05/29]
- · 《文物鉴定与鉴赏》刊物[05/29]
门徒的使命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捐赠2000万元,史世奇希望继承恩师启功“弘扬高尚师德,重塑师德之魂”的夙愿。他希望无论是为人还是写字,都能无愧于恩师“青出于蓝,下学上达”的鼓励 2014年12月,来自山东的
捐赠2000万元,史世奇希望继承恩师启功“弘扬高尚师德,重塑师德之魂”的夙愿。他希望无论是为人还是写字,都能无愧于恩师“青出于蓝,下学上达”的鼓励
2014年12月,来自山东的书法家史世奇向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赠了2000万元,成立史世奇文化教育基金。他说这样做是师承的一部分,是为了表达对恩师的追思,完成恩师“弘扬高尚师德,重塑师德之魂”的夙愿。
他的恩师是著名书法家启功。
“这次所捐出的2000万元,一部分是我收藏的启老作品拍卖所得,一部分是我的作品拍卖所得。把卖字所得成立基金,使我内心平和,这大概也是启老所希望看到的吧。”史世奇说。
慈善是师承的一部分
接受《中国慈善家》采访时,史世奇正在亲自布展,事实上布展环节早在前一天由北师大教育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完成了,但是史世奇对此并不满意,他认为字画的摆放也是一门艺术,作品不同的错落分布会给人不同的视觉享受,绝不可以草率视之。由于工作人员听不懂史世奇的烟台方言,在具体工作时,不能通达其意,性子耿直率真的史世奇竟亲自挽起袖子张挂作品。史世奇引用启功的话说:“把自己不满意的东西展示给别人,实际上是糟蹋自己。”
从蝇头小楷到斗尺大字,此次展览共展出53幅精品,获得了业界的肯定。
当记者问他,为何要捐赠这么多钱给北师大?史世奇的回答简单而朴实:因为感情。
2005年7月26日,启功去世不久,北京师范大学设立启功基金,以此传承启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精神,弘扬启功“修炼一生笔耕一生”的风范。史世奇希望这些钱能够参与到启功基金的项目,扶助贫困学生,奖励优秀学生和优秀教师。同时他希望这笔钱能够帮助来自家乡的寒门学子。
“我跟启老学习,学习启老的大德和学问,学习启老的善念。根据自己的能力做点贡献,帮助一部分学生,学生拿到奖金会更加努力学习,老师拿到奖金会更加注重师德。我学习启老来捐款,将来得到帮助的学生到了社会有了能力后,再去资助其他需要帮助的学生,以此形成良性循环。”
启功先生生前设立“励耘奖学金”,他说晚年最快乐的事是把所有的钱全捐了出去。在专心研究启功的书体,深得真传之后,史世奇开始承袭启功的人格境界—淡泊名利、热心公益。史世奇说:“老师不光教给我书法,在做人、做事等方面也给了我很多指点。”
每每需要为慈善事业捐款时,他都慷慨解囊。5·12汶川大地震,史世奇捐出十余件珍藏的书法作品拍卖赈灾。
鉴于史世奇在文化、艺术等方面取得的成就,烟台市福山区政府为其建立“史世奇艺术馆”,史世奇把收藏的启功、赵朴初、爱新觉罗·溥杰等名人字画,以及古董藏品数百幅(件),还有自己近年来200多件书法作品无偿捐献给艺术馆。“作品和藏品捐给家乡,能激励后人,繁荣和发展家乡的文化艺术事业。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史世奇说。
除了启功的言传身教,家庭的影响使得史世奇打小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史世奇生于1941年,他的家乡烟台福山有一个叫“字会”的慈善团体,字会被称为“道院”,促进和平、救济灾患。史世奇的父亲是富绅,是字会的发起人之一。父亲组织有钱人一起出钱救济穷人。儿时的史世奇伴随父亲左右,耳濡目染。
28年的师生情
“青胜于蓝,下学上达”,1991年启功在史世奇的个人书法展上题词。启功在题字中写道:“世奇先生酷好八法,于拙书独有痂嗜。近更广鉴名笔,骏骏上达。展出所作,命题数语,蓝吾所愧,达吾所慰也。”
史世奇五岁习字,在严父的管教下,小小年纪就痴迷上手中的笔。从小学到中学,无论写作文还是记日记,史世奇都用毛笔写得工工整整。同样写得一手好字的父亲对他的要求尤为严厉:有时因为作业写得不好,一双小手便留下筷子抽打的痕迹。“文革”时,别人停课闹革命,他却用毛笔抄写毛主席语录和大字报练习书法,同时访碑林石刻,求学书法名家,临摹各种书体,以此奠定了书法功底。
史世奇说,1976年的10月4日,改变了他一生。
那一年,35岁的史世奇循着爱新觉罗·溥佐提供的地址,找到一所简陋破败的民房。这里住着他崇拜多年又不得见的书法大师启功,正当壮年的史世奇有些激动,迟疑片刻终于敲响房门。
一个头顶四角瓜皮帽、身穿中式夹袄、脚穿解放鞋的老者开了门……
文章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网址: http://www.wwjdyjs.cn/qikandaodu/2021/0313/576.html
上一篇:王立本致华国锋信与华国锋回信解读
下一篇:我国民间文物鉴定人管理现状及其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