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物鉴定与鉴赏》栏目[05/29]
- · 《文物鉴定与鉴赏》数据[05/29]
- · 《文物鉴定与鉴赏》收稿[05/29]
- · 《文物鉴定与鉴赏》投稿[05/29]
- · 《文物鉴定与鉴赏》征稿[05/29]
- · 《文物鉴定与鉴赏》刊物[05/29]
李雪梅法制文物宝藏的诉说者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大众眼中的法律古籍整理研究向来属于比较边缘的学科,与现代法学或重点研究基地的学科相比,它显得有些“清冷”,然而有一位学者却心无旁骛地坚守了20年,并且在学术研究成果
大众眼中的法律古籍整理研究向来属于比较边缘的学科,与现代法学或重点研究基地的学科相比,它显得有些“清冷”,然而有一位学者却心无旁骛地坚守了20年,并且在学术研究成果和学术公益推广方面获得了瞩目的成绩,她就是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李雪梅教授
“法制文物是古代法律制度的见证和记录。从物的角度追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生成演变,既形象生动,又充盈着新知、新趣。”
在结识李雪梅教授之前,我首先被她最新编著的2019年版《法韵中华·古代篇》法制文物日历书所吸引。这本制作精美的法制文物年历,一上市便受到法律专业人士的认可和盛赞。
与其说这是一本台历,不如说它更像一本精致的口袋文物书。贯通封面封底的文物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唐代钱镠铁券。钱鏐因替朝廷平定叛乱,特受赐铁券以示嘉奖。铁券兼具护身符和特权凭证的作用。这件铁质誓书呈覆瓦状,300余铭文贴金,也称“金书铁券”。因持有者享有免死及“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等特权,俗称为“免死铁券”。为形象地再现这件珍贵的法制文物,编撰团队数次前往国家博物馆进行拍照,出版社更是全面配合,特别采用了凹凸印刷设计,以期印制成品凝聚文物的真实感和触摸感,同时也能传递出法制文物的古朴、凝重、刚正气质。
年历书内页365日以月为主题单元,每个月的主题具有相对独立性,总计涉及法制文物近500件,同时附以专业严谨的释器解说文字。虽然一册书无法容纳中国法制文物的全貌,但经过精心选择编写,仍足以展现4000余年古代法制发展的阶段性和总体性特征。通过专业的解读,人们发现那些国宝级的文物不仅仅是艺术品,也蕴藏着中国古代的治国理政思想和法制精髓;同样通过专业的编选写作,沉睡的法制文物被唤醒。翻阅书中的一器一物,仿佛在与古代法制文明对话。
这样一本专业而严谨的年历书,离不开李雪梅教授整整20年的积累。书里面的每一张图片、每一段文字,均来自她和她的团队的日积月累。每逢年节假日,都能在博物馆发现他们的身影。无论石刻、青铜、竹木、简牍,还是古籍、档案、契约等,凡是有助于教学和研究的古代遗迹遗物,都逃不出他们的手眼。拍摄更多的是耗人体力,整理、解读,则是长期的体力和智力考验。而梳理文物与法制的关联,透过文物钩沉出中国古代法制文化发展的脉络,更要凭借多种知识、多项积累的综合之力。
激活沉睡的法制文明 揭示古代法制演变的格局
说到法制文物,普通大众可能想到的大多是古代刑具、法典、契纸之类是刑法器具,比如,最近中央电视台著名的文化栏目《国家宝藏》中隆重介绍的湖南省云梦县出土的《云梦睡虎秦简》,就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法典,其涉及的法律法规范围之广且细致程度,堪称中华古代法制文明的典范,是辨识度极高的法制文物。这些显而易见的法制文物固然流芳千古,但还有大量的隐性法制文物,如在度量衡器、印章、符牌、钱币、金石、简牍、砖瓦、陶土、石刻中,也可以发现极其重要、易被人忽视的法制印迹。因此,需要理性加感性的慧眼,系统挖掘其中的法制价值。李雪梅教授认为,以文物来构建中国传统法制文明,一个关键性的前提就是对法制文物的“理性”和“感性”界定。
法制文物的深刻内涵在器物中早有存焉,需要一步步发掘出来,才能听史通心,进入法制历史的深处,与古代司法文明对话。一件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西汉青铜矛两侧,用细链分别锁吊着两个赤裸的男子,他们双臂反绑,头颅低垂,与其对视,诡异凌厉的气息扑面而来,而其中也隐藏着“法从何来”的秘密。
李雪梅教授认为,“每一件传世和出土的法制文物,都值得珍惜呵护。无论是陶土烧造还是青铜铭刻无论是残篇断简还是完好如初,它们没有高低贵贱之别,都是古代文明的见证者、传承者。而激活这些沉睡中的文物,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李雪梅教授任职的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是司法部批准成立的中国政法大学第一个校级科研机构,也是目前教育部所属高校中唯一专门从事古代法律文献整理研究的学术机构。经过几代学人的共同努力,法大古籍所在搜集、整理、研究古代法律文献,传承中国法律文化精粹,以及振兴和繁荣传统学术方面,一直走在专业探索的前列,而这一切和古籍所秉持的“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传统,以及古籍所同人长期坚持的原创性研究分不开。
文章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网址: http://www.wwjdyjs.cn/qikandaodu/2021/0303/562.html
上一篇:从两件套珍贵文物看东北民众自卫军的发展
下一篇:海外流失文物追索之难